不景氣究竟為行銷人上了哪些課?透過以下4大作戰方式,
教你重新解讀消費者心理,打贏下一場行銷戰。

  保守、謹慎、有計劃,這是最近最常拿來描述消費行為轉變的形容詞,但荷包不是最大的問題,「心」才是癥結。日本7-ELEVEn會長鈴木敏文就說:「買氣冷清並不是因為消費者不具購買力,而是消費者的購買心態變得冷淡。」

  想要消費者行動,當然得先讓他心動。如何好好打一場消費者心理戰?透過以下「空間陳列、聯合促銷、懷舊情感、商品定位」等4大策略,帶你找出關鍵時刻下的戰勝因子。

空間陳列:刺激「衝動消費」

  奧美促動公司亞洲區負責人John Goodman指出,儘管不景氣讓消費者走向計劃性消費,但全球消費者仍有超過55%的比例是在店內決定花錢,「商品陳列是影響衝動消費的主要因素,能把逛街者(shopper)轉成購買者(buyer)。」

  台灣屈臣氏正好呼應這個觀點。去年推動的店舖改裝,目標就在:縮短和消費者接觸的最後一哩。

  屈臣氏行銷公關總監寇碧茹笑說,業界長期陷入的迷思是:不打折沒業績、打折又沒利潤。但去年屈臣氏進行消費調查,發現「環境」竟然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最大因素。於是,2008年年中,屈臣氏開始發動進軍台灣以來、第4波的「改裝店舖」行動,要從「業者中心」完全轉為「消費者中心」。

寇碧茹指出:「要持續強調VAS:透視性(Visibility)、權威性(Authority)、易購性(Shopability)。」還給消費者充滿體驗感的消費環境,屈臣氏的具體做法包括:

  ●過去把業績貢獻比例高的櫃位放置在門口處,現在則會依消費習慣來擺放櫃位,美妝、藥品等產品均會分門別類。

  ●過去走道強調「Z」型,非要消費者一走進店裡就把每個角落都逛到;現在卻把走道「拉直」,讓消費者站在店門口,一眼就能望到店舖最底端。

  ●過去在店內排滿貨架,追求最大坪效,但現在寧可拿走對營業額貢獻較低的商品,例如食品,減少排位、拉寬走道,讓消費者逛得更舒適。

  ●店有格調、但也要有「買氣」。所以讓消費者走得舒服外,還要容易找到商品,因此用顏色區分商品區塊。

 目前為止,屈臣氏已改裝118家分店,成效也令人滿意:「改裝店的營業額,高於平均值,」寇碧茹說,今年屈臣氏預計持續投入1億元改革120家分店門面。
當各通路埋頭打價格戰時,別忘了,環境更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引擎!

空間陳列術

 1.依消費習慣擺放櫃位, 能刺激購買。
  2.將走道拉直,一眼看清。
  3.加寬走道,購物更舒適。
  4.用顏色區分,更快速找到商品。

聯合促銷:集點合作力量大

碰上超商集點兌換活動的截止日,合作商家的門口總擠滿了長長的人龍等待兌換集點滿額贈品。

  如今這樣的「集點」活動並不限於大型通路。今年4月,台中逢甲夜市竟也悄悄出現「在地集點活動」。

  「人潮沒有差太多,但2002年前,平均一個人在夜市消費300元上下,現在卻降到200元左右,」輔導夜市攤販進行行銷活動、目前是全國最大夜市入口網站 i-City的創辦人梁東昇談起,小額消費的夜市,也深受不景氣衝擊。

 i-City不是沒有推過低價促銷,但效果卻不如預期。去年底,他們首先嘗試做「小吃5元」促銷,短時間能炒熱店家知名度,但這樣薄利多銷的活動,熱度卻維持不到一週,甚至還傷害了商家的獲利。「只有促銷,消費者的連結很低,」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洪順慶分析。

 i-City決定回頭分析夜市的消費族群。像逢甲夜市族群一半是附近居民和學生,另一半則是觀光客。前者幾乎每天都進夜市吃飯,為什麼不提供更多「好康」,讓他們持續上門、提高客單價?

 

轉載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marticle/url/d/a/090707/25/1mm47.html?type=new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dhome05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